生命线上的逆行者——记河北省首批援鄂抗疫医疗队队长袁雅冬 记者丨 金哲 李彬
“她出山就妥了!”2020年1月26日,鼠年大年初二晚上八点,在石家庄火车站候车大厅,由省内145名医务人员和5名工作人员组成的河北省首批赴鄂抗疫医疗队集结完毕,大家表情凝重,但看到58岁的呼吸科专家袁雅冬出任队长,大家心里都有了底。
“从SARS到甲流,出现重大疫情,袁主任都是亲自挂帅出征的。”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袁雅冬的同事李岩脸上自豪感满溢。
截至1月25日24时,全国已确诊新冠病毒肺炎病例1975例,死亡56例,重症病例324例,其中武汉的疫情最为严重。确定诊出的病例和疑似病例数量每天成倍增长,死亡人数不断攀升。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袁雅冬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毫不畏惧,临危受命,带领医疗队逆风而行,火速驰援武汉。
“我们在过年,你们却在帮我们过关。”主持人白岩松在今年春晚的这句话,让无数观众落泪。赴武汉之前,依照国家卫健委要求,袁雅冬作为专家组成员,就已经前往江苏等一线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太冷了,真的太冷了。我们的治疗区域,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传染病毒,中央空调全部都关了。
每天早上8点,袁雅冬会准时来到武汉第七医院感染病区的医生更衣间。为了方便工作,防护服里只能穿单薄的衣服。实在扛不住冻了,袁雅冬就在前胸后背贴上两个暖宝宝。 “去武汉前,妈妈在医院输了一周的液,没有跟我们说,都没有好利索。”袁雅冬的女儿朱紫嫄身在河北石家庄,对妈妈的处境非常担心。袁雅冬在出发去武汉之前,由于工作劳累,患上普通肺炎,她偷偷在早上上班前和下班后给自己输两次液,科里大部分人都不知情。 “她就是一个拼命三郎,她从1月1号开始就得了普通肺炎输液了,这期间还要外出指导工作,除夕晚上才回来,又输了三天液。”在记者跟袁雅冬通话时,同在武汉第七医院病区的李岩抢过电话。从袁雅冬生病到我们采访时,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她都没有好好休息,还在吃着药。 “妈妈总是说‘没事,放心吧!’可是我觉得她们工作环境肯定也不怎么好。”即使非常惦念,朱紫嫄也不敢总打搅妈妈,她每隔两天,拣妈妈吃饭时间,简短地通个电话。
武汉市第七医院是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定点接收医院,但不是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在这里工作,做好专业的防护特别的重要。这里的住院楼共有4层,195张床位全部住满了确定诊出的病例,高负荷的工作让这里原本的医护力量压力倍增。河北援鄂医疗队到达后,主动承担起了3个楼层147名患者的治疗工作,袁雅冬作为队长,不仅每天要挨着查完这些病房,还要进行多方协调。有些队员累倒了,她就抽时间去照料,确保每一位队员安全。
毕竟是在外地,跟在家还是不一样,因为要熟悉环境,在家你进去了,把活干了就完了,对吧?在武汉好多事情需要沟通,需要协调。
我看天天都有孩子们在交入党申请书,在这种状态下真是很难得。 袁雅冬习惯把年轻队员称作孩子,他们跟她女儿年龄相仿,作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援鄂医疗队的临时党支部书记,看到孩子们这一举动欣慰极了。无论是2003年SARS病毒、2007年“肉毒毒素中毒”,还是2009年“H1N1甲流”肆虐,从组建病房到一线救治、指导会诊,袁雅冬都冲锋在前、任劳任怨。她的这种拼劲儿,深深感动着每位队员。
“可以说袁主任在省内呼吸科,业务是数一数二的,事事都带头,安排工作没有说过不行,她说我是员,就该这样做。”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时保军一脸笃定。
“每周一妈妈出诊,我不敢给她打电线多个病号,强度非常大,又得快,又得让患者满意。” 女儿朱紫嫄既理解妈妈,又心疼妈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作为河北省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就诊患者众多,医生们压力很大,袁雅冬出诊时平均3分钟就得看一个病人。 2003年,SARS病毒全国肆虐,袁雅冬冲在一线,在二院病房一干就是两个月。那一年女儿朱紫嫄15岁,上初三,正是要劲的时候,连中考也没能陪在女儿身边。“我家人都特支持我,特理解我,要不我也不能够做到像这样抬腿就走。”袁雅冬一直觉得亏欠家人。袁雅冬对患者和蔼可亲,而对自己的学生却要求极为严格。 “她总说,医疗行业与别的行业不一样,细节的失误,很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们这批学生没有不挨训的,女学生没有不被训哭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张海中,从毕业实习就跟着师父袁雅冬,一跟就是十几年,他觉得师父做人为师都极其严格。张海中当年是河北医科大学7年制本硕连读高材生,个人也很要强,自认为病例写得不错,经常得到别的科室主任夸奖。但是在袁雅冬主任那里就过不了关,她会逐字逐句改,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修改意见针针见血。 “对学生非常严谨。经常半夜打电话辅导,发邮件,义正辞严地批评。”女儿朱紫嫄从妈妈身上深刻理解到什么是“责任心”。 “她是工作上的导师,生活上的长辈,为人处事的榜样。”张海中感觉师父当年的教诲,是他一生的财富。
从业36年来,袁雅冬始终以严谨、求精、真诚、奉献的工作作风,践行着医生的使命、责任和担当。作为呼吸专家,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疑难危重症的诊治水平已获业内人士广泛认可,是我省呼吸病学术带头人之一;她潜心科学研究,在肺血管疾病、慢性气道炎症如支气管哮喘和慢阻肺、肺部感染等方面探索研究,参加了原卫生部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定工作;作为负责人承担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0余部,指导的研究生已经毕业70人。
“我们把最好的呼吸科专家贡献给了武汉。”张海中得知58岁的师父还冲在第一线,双眼泪目。每当出现重大疫情,师父总是冲在最前面,病人是她永远的牵挂。 2009年,H1N1甲流肆虐全国,袁雅冬临危受命组建团队,作为呼吸领域专家,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当年12月的一天,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监护隔离室,一位30多岁的孕妇即将临盆。“孕妇患有严重的传染疾病甲流,上着呼吸机,处于隔离状态,剖腹产去不了产房。”张海中觉得这是个不能完成的任务。面对困难,袁雅冬胸有成竹,在组建团队时,她把所有可能性都考虑进去了,她知道孕妇是易感人群,在挑选队员时,专门要了妇产科医生。就这样,她们紧急把重症监护室改造成临时产房,环境消毒、麻醉支持……一个小时后,小男孩平安降生,无一人感染。 “这个产妇家里十分艰难,当时欠医院治疗费用近十万元。师父说,要是她付不起治疗费,我来出。”张海中一直被师父的善心深深地感动着。抗击甲流疫情期间,团队成功为30位重症产妇顺利接生。 “全国第七届中国呼吸医师奖”“全国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河北省卫生应急先进个人”……袁雅冬以卓越的成绩获得了行业的认可和患者的尊重,她的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的同事们。 “这些年除了去外地出差,她不分节假日,每年春节初一初二都会去重症室查房。我们从来不会制定假期一块出游的计划,因为就没有这个可能性。”朱紫嫄对妈妈的工作状态早已习惯。
传染病人也是病人,我们最终选择了学医就选择了奉献,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不辱使命,战胜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我们有信心。
3个,7个……慢慢的变多的患者达到了治愈出院条件,袁雅冬内心的压力减轻了几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类争论的焦点。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形态趋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一些企业的无人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3年,生成式AI在全世界爆火,引发了AI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AI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学技术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史,我们显而易见,智能化革新慢慢的变成了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习指出“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而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