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生态园区浙江省常山富盛化工有限公司对硝基苯胺车间
浙江省常山富盛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多种的医药、染料、农药等中间体的民营化工企业,号称是亚洲最大的对(邻)硝基苯胺生产厂商,产品最重要的包含苯胺系列和叁氟甲基苯、叁氟甲氧苯基系列。
2003年的时候,该公司发生了一起不同寻常的爆炸事件,而这起事故之所以不同寻常在于事故的直接原因和供电部门的一波无通知断电操作直接打上了关系,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常山富盛化工有限公司的对硝基苯胺车间内,安装有10套6千升的高压反应釜,2只50立方米的液氨储存罐,1套污水处理设备。
在这一系列设备中,9号反应釜的型号为F6-6000TVX,其设计压力为6.3兆帕,设计使用温度为200摄氏度,内部直径为1.7米,总高度为5.45米。反应釜内衬材质为1Cr18Ni9Ti,厚度为1公分,釜体和夹套的材质都是16MnR,厚度分别为3.6公分和1公分。
其工作介质为对硝基氯化苯、氨、水和对硝基苯胺等,该反应釜的最大的作用是将对硝基氯化苯和氨溶液在操作温度150摄氏度和压力5.0到5.4兆帕的情况下进行氨解反应,从而制成对硝基苯胺。
该反应釜每次投料量为对硝基氯化苯1.5吨,氨水溶液(氨含量在27%上下,以质量计算)900公斤上下。
一开始9号反应釜都在进行投料作业,到了傍晚五点半左右,投料作业完毕,进入升压阶段。
傍晚六点十七分,在没有一点的停电通知的情况下,供电部门突然将该企业的用电路线拉闸断电,电一断,靠电力驱动的供水系统自然而然也就停止了。
此时,9号反应釜升压阶段刚刚结束,进入了维持反应阶段。要知道,氨解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正常操作是要依靠夹套内的冷却水来带走反应产生的热量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安全的。
而停电之后,反应釜搅拌桨停止了搅拌,冷却水的供给也完全中止了,但是氨解反应却一直在持续着。
到了晚上十点钟,9号反应釜的压力已达到了5.9兆帕,操作人员小王(化名)打开第2只泄压阀试图泄压,然而,反应釜的压力却持续上升。
晚上十点十分,9号反应釜的压力已经升到了6.2兆帕,温度也超过正常使用温度达到了250摄氏度,小王还想要继续开泄压阀,但事实上泄压阀已经开到底了,没法开更大了。
约莫两三分钟之后,另一名操作工小李(化名)无意之间瞅到该反应釜的压力表已达到了8兆帕,心知大事不妙,大喊着不好了就迅速往外逃去,数秒钟之后,9号反应釜轰然爆炸,当场造成3人死亡,5人轻伤。
此次爆炸的直接原因是很明确的——在供电部门突然拉闸断电导致停止点之后,反应釜内压力、温度不断升高,冷却水却无法供给,反应釜也没能及时、有效地泄压,在能量不断聚集之后,造成其严重超压,最终引发了爆炸,导致了人员伤亡。
尽管原因是很明确的,但是责任划分却很有争议,作为化工厂一方,他们当然是要把锅甩给供电部门,毕竟如果供电部门能够在停电拉闸之前,提早把停电信息传达给相关的单位,根本就不会发生此次事故,更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但是话分两头,就算这次供电公司没有突然地停电拉闸,难道企业公司就不会忽然出现跳闸断电的情况吗?厂内或者厂外都有可能发生电力电缆的故障,因此导致工作车间的设备无电可用,那么这时候,锅甩给谁呢?
所以说,尽管此次事故各种,供电部门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企业本身任旧存在重大的问题和安全风险隐患,比如说:
企业没有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核算和选用合适的安全阀等重要安全附件;
该公司对此类事故的应急预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甚至能够说是没有一点有效的措施,从这起事故就能够准确的看出,断电之后,企业操纵人员的一系列操作简直与“等着爆炸”无异;
另外,考虑一下,如果这次是因为线路故障突然断电呢?作为一家有特定种类设备(能承受压力的容器)在运作的公司,难道不应该有备用的临时供电设施吗——比如小型发电机之类的——这样才可以确保能承受压力的容器不会处于危险之中吧。
除此之外,在事故调查中,有关部门还发现该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非常不到位,安全规章缺失,安全教育不到位,特种装备的作业人员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安全培训,也没有依规定持证上岗。
所以说,此次事故,尽管供电单位要担责,但是化工厂本身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更加不容小视!